起诉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:
- 准备起诉材料:
- 撰写起诉状:需详细写明原被告的基本信息,包括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住址、联系方式等,明确诉讼请求,如要求赔偿金额、解除合同、分割财产等,并阐述事实与理由,即纠纷的起因、经过和相关法律依据。
- 收集证据材料:根据 “谁主张谁举证” 的原则,原告需提供能够支持其诉讼请求的证据,如合同、借条、聊天记录、转账记录、证人证言等。所有证据材料应整理清晰,并按被告人数提供副本。
- 身份证明文件:原告为个人的,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;原告为单位的,需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原件等。
- 授权委托材料:如原告委托他人代为诉讼,需提交授权明确的授权委托书及受托人身份证复印件;委托律师的,还需提供律师事务所接收委托的证明、函件和律师证复印件。
- 确定管辖法院:根据案件的性质和被告的住所地等因素确定有管辖权的法院。一般民事案件由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;合同纠纷还可由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;侵权纠纷可选择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;不动产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。
- 提交起诉材料:原告可以携带所有材料到法院立案庭提交,也可以通过 “人民法院在线服务” 小程序等网上平台进行立案。同时,需填写《送达地址确认书》,留存本人联系方式。
- 法院审查:法院立案庭在收到起诉状后,会依法进行审查,内容主要包括起诉状是否符合格式要求、案件是否属于法院受理范围、是否有明确的被告等。
- 立案:如果起诉符合法定条件,法院会在七日内立案,并通知原告缴纳诉讼费用;如果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,法院会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,并向原告送达裁定书。原告对裁定不服的,可以提起上诉。
- 缴纳诉讼费用:原告在收到受理通知书后,应在 7 日内按照法院规定的标准缴纳诉讼费用,缴费凭证需妥善保存,逾期未缴视为撤诉。
- 法院送达起诉材料给被告:法院立案后,会将起诉状副本、证据材料等相关文件送达给被告,并通知被告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答辩。
- 庭审准备:双方当事人需整理证据原件,准备辩论提纲等。原告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申请财产保全、证据保全等措施。
- 庭审过程:包括开庭准备(核对当事人身份、宣布合议庭成员、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等)、法庭调查(双方当事人陈述、举证、质证)、法庭辩论(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)、当事人最后陈述等环节。此外,在庭审过程中,法官一般会询问是否需要进行调解,如果达成调解协议,制作调解书,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;未达成调解协议,由法庭作出裁决。
- 宣判:庭审结束后,若审判人员可以形成一致意见的,则可以当庭宣判,否则会定期宣判。如果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,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。
- 执行:如果被告不履行判决或裁定,原告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,通过法院采取查封、扣押、拍卖等措施实现自己的权益。